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教育党课,供大家参考。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学思想”是第一位的要求。学思想,就是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做到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与发展过程
(一)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并提出和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进一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起来。所以,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具体来看,时代背景可细分为世情、国情、党情、“社情”。世情,就是国际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情,就是国内情况,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党独有难题进行深入思考。“社情”,就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情况,今天的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
1.世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回答“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历史之问,既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又在世界共同发展中推进自身发展,为解决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新的选择,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中国与世界携手并进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2.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实力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在第十一位;
今天,我们稳居世界第二位,且在逐步缩小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之间的差距。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科技实力方面,我国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综合国力方面,我国发展具有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战略性有利条件,能干更多更难的事。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面临不少现实重大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以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关注点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从推进现代化的角度看,在经历了艰辛探索后,我们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阐述。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处于进行时,还需要在新的探索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3.党情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治国理政方面的内容丰富,尤其重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比如,在“十个明确”中,第一条就提到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后一条提到党的建设,“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十四个坚持”也明确提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三个方面成就”中排在前两位的就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
4.“社情”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先后经历了从空想走向科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国走向多国、从曲折走向振兴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曾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调甚嚣尘上。然而,中国经受住了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焕发出勃勃生机。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内容。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民生方面,我国都有了长足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站住了,而且站稳了,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 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分为十九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分为十五个部分。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们首先要把握住的是这一重要思想的主题主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某种意义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干下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提出许多创新理论。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关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极为不易,因为我们没有现成的模板或经验可以参考。某种意义上看,资本主义是顺其自然“长”出来的,因其和过去的制度一样,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公有制,是通过革命“建”出来的。
2.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项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
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
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
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
从理论层面看,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按照进行时理解,未来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3.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关于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明确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长期探索的继承和创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些内容大多出自四书五经,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展开的。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考察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